Monday, June 28

下乡服务感言

2009年的12月头,我们中文团在 Tanjung Karang 进行了一次的下乡服务。这是我第一次参与下乡活动,也担任了副主席。虽说那里是个小华人村,但是他们一点都不落后,也不贫穷。生活非常朴素,日常生活有打球及motor游街。
下乡服务一向是中团其中一项很大的活动。因为一些些不方便的因素,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带着福音性质的方式,如短宣来到这些村民。因此,我们以“下乡服务”的方式来到这些人群来服侍他们。我们是带着基督的爱到他们当中,以爱心来感动他们。
据说我们是第一批基督徒进入Tanjung Karang人群中来做下乡活动,也因此我们在当地的见证可是为基督徒的first impression 打第一炮,似简单但是是非常重要的。很常时候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都没有很好的见证,所以对一些弟兄姐妹可是一个挑战。
对于我们华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文化,与我们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我看到的乃是华人基督徒及华人非基督徒的生活文化。我在服务期间,思想了关于我们成为基督徒但我们进入人群中时,应该带着什么的态度。我们进入人群时,又有如何的影响?难道我们只是带着福音进来呢?还是更多的东西?这是,跑进我脑海里的,乃是基督徒的生活文化,也是,我们常常所谓的基督徒生活见证;这些问题也在我会家乡参与短宣时思想的。
这里我开始思想基督教的教义与文化使命的问题,我相信这俩是分不开的。简易来说,当我们把“福音”带入一个“堕落了的文化”中时,我们同时也把一个“基督徒的文化”带入这“堕落了的文化”中来影响这个“堕落了的文化”(前言:圣经指导,一个人未信主以前,他们所过的生活乃是堕落理性所产生出来的结果——人是走向灭完的)。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工作,若不是神亲自动工,人是不可能靠自己成就的。好像一个讲广东话的广东人进入一个讲福建话的社会中影响全部的福州人放弃讲福建话而讲广东话,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因此,我对宣教士有很大的佩服及敬佩。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这影响带来了很多的文化进步。例如:中国,当宣教士把福音带入中国时,他们也把医院和学校建立在中国;同时,中国的基督徒,也是第一批把中国男人马尾的“文化”剪除。
基督徒思想家,监狱事工创办人寇尔森(Charles Colson)指出:"真的基督信仰不仅是个人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它也不仅是相信一组关于上帝的教条(因为连魔鬼都相信神的教条)。真正的基督信仰是一套了解,透视所有真实(reality)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世界观"。换句话说,基督信仰不只是一个私人灵修,或是感性的、经验层次的投入。它建筑在非常深厚、广大、和谐,而且完整的理论基础上。这个信仰影响了我们思想、行为的每一个层次。不但如此,它也与人类的社会和文化的脉搏息息相关的。我们的信仰主导著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How Now Shall We Live," Charles Colson & Nancy Pearcey,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Inc., Sept. 1999
当我从下乡服务回来后,我思想了关于基督教的窄门及宽路的比喻。我们都知道进入天堂只有一条路,除了那一条,没有另一条了。亚洲人是一个寻找“道路”的一族。因此我们亚洲出了很多的宗教,如基督教、回教、道教、佛教等。我们是寻求道路的一族,而耶稣的诞生却终止了所有宗教的寻找。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这断定了所有宗教的寻索,而这在门到底有多窄呢?就是那么一条。但是,当我们开始探索这条路时,这窄门的终原则却影响了其它很多很多的原理,却旷阔如窄门后有很大的园亭一样。而进这窄门的钥匙也只有一个,就是相信这位唯一的一条道路。
同时,我也思想;当一个人接受耶稣基督,真的只要“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就能上天堂吗?很常时候,我看到有些信徒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也接受耶稣成为救主;但是,他们的生活好像一个非基督徒似的。而从这个角度看,“只要相信耶稣基督就能上天堂”就成了一个很关节性的借口。是否他们是真的“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呢?还是,他们认为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信仰没有关系?这里又是一个关于信仰与文化关系的问题了。住在乡下的居民很常时候对圣经的了解和我们在城市搜过教育的不同,他们生命面对的冲突可能只是在于偷鸡或打架罢了;我们可能面对的乃是思想上的冲击,敌基督或教会内思想的冲突;连最基本的他们的生活文化已经和我们大大不同了。而他们没有对圣经的完全或全面性的了解,甚至对圣经有个有机性系统的了解;他们可能只知道,有一位神,他名叫耶稣,他为我们定死,拯救了我们,就那么简单而已。而这与我在读大学所面对的情况不一样,我虽然是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长大,但是,我与神是经过了很久的挣扎,才接受福音及明白福音的伟大性。非常遗憾的是,我真正认识神,不是在本土本地,而是在吉隆坡被很多不同背景及异端的攻击才开始领悟到。
卫斯理也在此言论讲述关于基督徒的“成圣”的生活,一个得胜的生命,是在得救之后一个基督徒应该过的生命。但是,很常时候,我们是否有活出一个得胜的生命呢?这世界上真的有人曾经完全“成圣”吗?若没有,为什么卫斯理会意思到这观点呢?而又为何在他临死前却又承认没有一个人真正的“成圣”呢?这就牵连了关于基督徒圣洁生活的话题了,我就不会再这里讲述多。有位牧师曾告诉我,一个人当他真正了解神福音的伟大性时,他就会自己愿意向往过着“得胜”的生命。“口里承认”就是基督徒信仰在生命上的展现。而“心里相信”就是进入窄门的钥匙。行为乃是信仰所接出的果子,而这果子就能和一个人的“信”产生共鸣,为那人的信仰作见证。
我们的信仰不只是我们个人的私事,它也不仅是个人经验与感性层次的活动,它与我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身为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就是在我们周围活出一个尊基督为主的世界观,而且是建立在神的主权和基督爱的基础上,而不是站在高人一等"我比你好"的优势地位上;乃是活出一个“口里承认”的生命。 而这文化的影响也成为了在未得子民里建立了一个沟通的管道,让人有可能透过基督徒的生命而认识这真理;因此,基督教的信仰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符合人类需要的。同时,那些未得子民也是用这种信仰的道德规范为基础,改变他们的社会环境(基督教神州网,熊璩,2007)。而这……就是一个宣教士应有的精神。
寇尔森说,当他听到一个很受人尊敬的牧师告诉会众,教会的使命就是“祷告,查经,崇拜,交通与见证,以预备基督的再来”的时候,他推动文化使命的意念便更为坚决了。寇氏申明,并非这些训练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信徒只注重这些,就必然忽略了拯救周围文化环境的责任,信仰与道德感便局限于私人的范围,与公开的生活无关。使得我们在学校、公司的所做所为呈现出一种生活方式,而礼拜天上教堂,又呈现出另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基督教近年来最大的错误便是没有认识到,基督信仰是一个全面性的生活体系,它掌握一个人生活的每一部份("Christ and Culture," H. Richard Niebuhr, Harper Torchbooks, 1951)。
  "基督与文化"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论性的题目。从圣经和历史来看,基督曾告诉人他的国度不属於这世界。这似乎否定了整个犹太的宗教与文明。基督徒当时也鄙视罗马文明,而只向往天国。神学家尼布尔(Richard Niebuhr)早年曾对基督与文化的关系做了很仔细的分析(可参考"Evangelicalism and the Future of Christianity," Alister McGraph, InterVarsity Press, 1995)。因此,我相信基督信仰与文化并不一定是对立的,也不是没关系的,基督的能力大到一种程度可以成为文化转换的动力。

针对“Jesus Movement” 和 “Jesus Music”,我的感想:

read this after reading Jesus Movement and Jesus Music

这文章说明的是关于耶稣行动,我开始留意这个行动,多亏一位朋友最近一直要灌输我神召会的思想。这一派系我听了他的分享,发现好像出现了很多的疑问在内,比如三一神论。就去研究关于这个运动,发现,他们之所以会被神召会高举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主的回复,这我不会在这多谈,因为我还没完全捉摸清楚关于这运动的背后思想。

但我很惊讶的是,这运动的发展,竟然是从一“hippie”文化开始的。而这“hippie”不是我们所谓电视上的hippie(那些好像傻里傻去的人),这些hippie是那些强调自由,但是却没有太深入的研究的一群人。这些人很常时候运用音乐、绘画、或有时游街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很可惜,很常时候,这些人的了解只对圣经肤浅的教导,也把信仰留在对现象上的神迹或复兴。而,耶稣行动也带来了耶稣音乐。耶稣音乐基本上,也就是流行音乐带入教会的开始。hippie对于音乐上最大的改革,就是从传统短诗到所谓的流行音乐。我们现今所听得音乐也是当代的改革所印象的。

但是,这些音乐却没有太大的含义在内,而且很肤浅。字面上就能看出composer的思想了。不像classic composer such as Bach Beethove George Frideric Handel等等的音乐家。甚至音乐家把这些音乐都视为零食音乐”—没有伟大的创作。
我曾听到一位音乐领袖如此声明:“教会音乐的歌词一定不可以和圣经有冲突;但是,它的旋律可以不必看重”。似乎好像有道理在内;但是,更深一层去看时,教会音乐其中一个定义是一个人对于“他对神认识多深浅的程度”的一种超越文字限制的一种表达。如果以这个做前言,那么,若一个人只对神的认识要是停留在于“流行音乐”内就够了,我可以很不客气的说,他们对神的认识只有那么肤浅而已。我不是抬高自己,也不是贬低这些“只听流行性的教会音乐”的信徒,我贬低乃是这些音乐所能带出来的讯息,这种属世的音乐旋律带进教会的圈子里,把严肃对于神的尊敬,带到一个感情波动的音乐里面。

但是,现今教会所唱的音乐,就是现今的流行的福音音乐。 这些都是耶稣行动所带来的影响。那些音乐有时没有成熟的神学教导,甚至没有福音内容在内。但是,这些音乐却在人的情感上可以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流行音乐能让人感情上的波动,也有一种推动的能力来影响一个人的心情。也有一种心理功用,能让人觉得心理的舒服,而这舒服只是短暂的爽快,时间一过,就没有了。这些福音音乐的功能,就像我们现在属世的音乐一模一样的功能,有如非基督徒失恋了去一趟KTV唱唱歌来发泄似的。对于教会就没有很大的帮助……

Jesus music

There has been a long legacy of Christian music connected to the Jesus movement. Jesus music, also known as gospel beat music in the UK, primarily began when some hippie and street musicians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They continued to play the same style of music they had played previously but began to write lyrics with a Christian message. Many music groups developed out of this, and some became leaders within the Jesus movement.
Jesus music, known as gospel beat music in the United Kingdom, is a style of Christian music which originated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This musical genre developed in parallel to the Jesus movement. It outlasted the movement that spawned it and the Christian music industry began to eclipse it and absorb its musicians around 1975.
The music was quite often both lyrically and musically simple as well as theologically immature. It was also seen by many as worldly music at best or as "the Devil's music" in the worst case. This latter position was held by conservatives such as Bill Gothard as taught in his Basic Youth Conflicts Seminars. These were som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d many American churches to largely reject the movement and these artists at the time. This suited many artists as they wanted to bring Jesus to non-Christians, not only to church youth. Jesus music pioneerLarry Norman addressed this culture clash in his 1972 song, "Why Should The Devil Have All the Good Music?".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Jesus music festivals began to emerge in the summer months of the early 1970s, featuring many of the artists listed above. While the music was often loud and the venue similar to the Monterey Pop Festival and Woodstock, the atmosphere was decidedly different and attracted large crowds of camping families as well as teenagers and young adults.
By 1973, Jesus music was receiving enough attention inside the mainstream media that an industry began to emerge. By the mid 1970s, the phrase "contemporary Christian music" had been coined by Ron Moore and the first edition of CCM Magazine was published in July, 1977. CCM now was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gospel music, Southern Gospel Music, Jesus music artists, and in some cases a style of big-band music with Christian lyrics. By 1976, it was apparent that a new generation of performers who had grown up in the church wanted to play non-secular pop and rock music for other Christians. By the end of the 1970s the term "Jesus music" fell out of use as the movement was replaced by the industry
—copy from www.wikipedia.org

Jesus Movement

The Jesus movement was a movement in Christianity beginning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and spreading primarily through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before dying out by the early 1980s. It was the major Christian element within the hippie counterculture, or, conversely, the major hippie element within some strands of Protestantism. Members of the movement were called Jesus people, or Jesus freaks.
The Jesus movement left a legacy of various denominations (a branch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and other Christian organizations, and had an impact on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hristian right and the Christian left. Jesus music, which grew out of the movement, greatly influenced contemporary Christian music, helping to create various musical subgenres such as Christian rock and Christian metal.he Jesus movement was restorationist (回复者) in theology, seeking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life of the early Christians. As a result, Jesus people often viewed churches,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apostatea person who has rejected their religious or political beliefs, and took a decidedly counter cultural political stance in general. The theology of the Jesus movement also called for a return to simple living and asceticism in some cases. The Jesus people had a strong belief in miracles, signs and wonders, faith, healing, prayer, The Bible, and powerful works of the Holy Spirit.
The movement tended towards strong evangelism and millennialism. Some of the most read books by those within the movement included Ron Sider's Rich 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 and Hal Lindsey's The Late Great Planet Earth. Perhaps the most illustrative aspect of the Jesus movement was its communal aspect. Many Jesus People lived in communes. Though there were some groups, such as the Calvary Chapel movement, which did not live in communes, these remained more on the fringes of the Jesus movement. Within the commune, the group becam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sharing of possessions was the norm. One example would be Graham Pulkingham's community described in his book They Left Their Nets. Some of the communes became highly authoritarian.
Secular (属世)and Christian media exposure in 1971 and 1972 caused the Jesus movement to explode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ttracting evangelical youth eager to identify with the movement. The Shiloh communities and the Children of God attracted many new recruits while many other communes and fellowships sprang up. Perhaps the height of the Jesus movement was in the week-long gathering in Dallas, Texas known as Explo '72. This gathering attracted 80,000 young people and brought the hippies of the Jesus movement together with young people from traditional Christian families and churches. The event was organized by the very traditional 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and involved such traditional leaders as Bill Bright and Billy Graham. Many of the young Jesus People attending Explo '72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se and other traditional avenues of Christian worship and experience.
Although Explo '72 marked the high water mark of media interest, the Jesus movement continued at a grass roots level with smaller individual groups and communities.
Although the Jesus movement lasted no more than a decade (except for the Jesus People USA which continues to exist in Chicago), its influence on Christian culture can still be seen. Thousands of converts moved into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churches and parachurch (not qualified church) organisations. The informality of the Jesus movement's music and worship affected almost all evangelical churches. Som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US denominations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 such as Calvary Chapel, Hope Chapel Churches, and the Vineyard Churches, trace their roots directly back to the Jesus movement, as do parachurch organisations like Jews for Jesus and the multi-million dollar contemporary Christian music industry. Perhaps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lasting influence, however, was the growth of an emerging strand within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that appealed to the contemporary youth culture.
—copy from www.wikipedia.org

基督教基本信仰的本质

什么是基督徒信仰?我个人相信基督教信仰是我们“理性”能归回“真理”,是“被造的己”归回“创造的己”;信仰是“有正义的观念”归回“义的体”;信仰是“良善的功用”归回“良善的本身”。这合一、这关联,就是信仰的内涵。这内涵包含的不只是我们个人的私事,它也不仅是个人经验与感性层次的活动,它与我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我们成为基督徒的文化使命,第一便是在我们周围活出一个尊基督为主的世界观,而且是建立在神的主权和基督爱的基础上,不是站在高人一等“我比你好”的优势地位上。第二是建立沟通管道,让人认识,基督的信仰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符合人类需要的。第三是用这种信仰的道德规范为基础,改变我们的社会环境。

因此,我相信我们的理性是需要建立在在认识神上。但是,非常要小心的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真的上帝创造了真理性,因此,上帝就绝对不是理性的产品(就如创造桌子的人就不是桌子)。既然理性是真神所造,理性就一定比真神更小,比真神更小的理性肯定不能制造真的上帝,而理性所产出来的上帝,一定比理性更小,就不是真的上帝。
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但是随社会的发展,人的悖逆,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点也各异;因此,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基督徒基本教育的有哪些。因为一点的差异,可以带来很大的错误影响。
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  十诫。(1)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2)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4)当守安息日为圣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证陷害人;(10)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
2.  三位一体论。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1)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及预备救赎给世人;(2)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愿意为人「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3)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三个位格又是一体的上帝。基督教也认为上帝的完全性,上帝是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
3.  信原罪论。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4.  信救赎论。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只有靠着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5.  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也因行为称义,因为行为乃是圣灵在一个人生命所接出来圣灵的果子,为主作见证。
6.  信“天国论和永生论”及“地狱论和永罚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着永福。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7.  信末世论。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8.  信创世论。《创世纪》记载,神用五天时间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六天造人,第七天歇息。神创论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若一个人不接受创世论,他就得接受共产主义的“进化论”。
——摘自《世界宗教总揽》
宗教研究中心编

其中一个基督徒和众大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基督徒的神是寻找人的神,不是人寻找出来的神”

从基督徒信仰的角度来审视的话,我们清楚知道人靠自己找寻不到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归属,只有上帝自己来找人,向人启示自己,人才能回归上帝(就如一个人若没把自己介绍给你,你怎能知道他是谁呢?)。而上帝的拯救方法是自己道成肉身,成为世人,在十字架上承担罪的责罚,替我们付上罪的赎价。「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罗三11-12); 「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十九10)。相信上帝救赎的人,可以重新有与上帝联合的生命,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本源--但是仍然是而不是。有此重生的新生命的人就可以经历与上帝和他人的和好,也与万物和好,但是这种和好绝不是归一(成为没有差别的同类),而是在相异中真正地相爱。基督徒也相信在永恒当中会有新天新地,但那不是乌托邦(utopia)式虚幻的世界,而是基于上帝应许的荣耀的盼望,因此基督徒不会有过高的人观,也不会没有崇高的人观;不是虚妄地感觉良好,而是存谦卑、忏悔、感恩、喜乐的心与神同行。这是一个顺服的行动,不是一个解脱的行动。

  基督教信仰也包含了人是对“因为人堕落犯罪、背离上帝偏行己路”而带来的个体生命的焦虑、空虚、荒诞、无意义就有深刻的洞察及世上人类的败坏(例如传道书、诗篇的一些经节所记载的),然而基督徒的信仰却绝对不导向虚无主义,不停留在虚空、荒诞之上。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赎就是绝对的希望,基督徒因信称义,领受上帝的恩典,就不再仅仅是期待上帝,而能够真正地回归上帝、认识至圣者,与神相交,耶稣基督的救恩带来的新的、更丰盛的生命赋予个体生命最真实的意义和最神圣的价值——这就是基督教信仰的本质。

Saturday, June 26

Pudu 监狱的拆除

零零碎碎在网站上,报纸上看到关于Pudu Jail 的拆除,无论是批评或是反对。对此事件,我觉得非常伤心及生气。不是因为我没机会和那个监狱的墙壁拍照,是因为政府根本就不尊重文明遗产。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在那“黄金地带”,以发展道路来当借口,把墙壁毁了。这墙现在被拆了。以后,可能会发生的是政府会以不适合来建造道路成为借口。然后卖了这块地,也有可能政府人员会用这管道把这地买下来发展。


为什么不把监狱发展成为一个博物院或旅游景点呢?从表面看,没有人愿意出那笔钱来投资在这。也可能因为maintenances过高,而不成为投资家的选择。从内幕来看,这是一个很potential发展的一块地,可以卖个很高价。打从一开始我知道Pudu监狱时,在我脑海中,我希望有一天政府会把它发展成一个旅馆——“监狱主题旅馆”或博物馆甚至可能“监狱鬼屋”或是“prison break主题的 游乐场”等的potential发展。但我看见的乃是不尊重和对国家带来破坏和为自己的自私的作为。

政府官员甚至可以说那些只是人民的涂鸦,或监狱不能成为历史的见证,还有种种借口来表示他们的立场。这里我思想了关于政权及人权的问题。为什么政府可以做出一件即使全国人民反对的事情呢?政权在人权之下呢,还是人权在政权之上?但是在我观念里,我觉得是马来西亚人民不多有真正的文化identification特别是“姓马”的同胞,他们对于文明遗产可以糟蹋到一种程度,可以选择完全不尊重它,改篇它。曾经在历史上学的Hang Tuah 呢?本来是他们民族的英雄既然发现是来自中国的一个武士,就开始不在课堂上教导了。虽然他们口头上常常强调他们的种族的身份,特别是政府在于30%给与bumiputera的股份上,过了30年了,还在计划当中,这计划已经让马来西亚亏了多少百亿的投资。这民族根本就没有很强的文化身份,而这民族因为在国家的人数上占优势,就在无形中要控制这个国家,似走上印尼以前的错误。因为他们在人数上占优势,因此,他们有如“人多势众”的在高高在上气压人民,现在甚至国家政策只对自己家族有利益而计划的,对自己的民族没有多大的帮助。

另外,我的看见是政府因为Sibu选举时所作出的愚昧。开始对政府的事件有些些关心。我最惊讶的是,马来西亚政府现在和人民的关系已经到了一个很紧本的情况。自从50年马来西亚独立到现在,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人民开始要推翻政府的“味道”隐隐约约的出现了。政府似骗了人民50年,做出了多数的“空允许”,也吞下了不少人民的血汗钱。更难听的还怪人民不会感恩,然我听了哭笑不得。我的推理,也可能政府官员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想尽办法来挖尽钱财好让他们下台后能过个更舒适的生活,盗用政权力作出如此的作为。

很常时候,我们会无形的看见了“姓马”的同胞,就无形的偏待了那族,认为他们都一样的,同流合污。但是,我要强调我的立场,对于那族,我是没有偏待,我不满的乃是政府的对待,不是那族的。这是我的立场,我甚至有干爹是“姓马”民族的呢。这些政府总有一天需要和上帝交待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必须为他们的罪恶付上责任。因为政权是上帝允许的,因此,他们拥有的政权,必须向上帝交待。 The more power you have, the more responsibility u will hold.

最后,我在此的发言,来自我的观察及了解,大多数也没有绝对的reference, 从学术上是所谓:“not reliable”的,因此,对于这文章的发言,请多多保留自己的立场,若我的言论有错误的请多多见谅,谢谢。

Friday, June 25

教堂可以向外讨钱吗?


      教会为什么需要到外面讨钱?教会如果弟兄姐妹如果守住十分之一和奉献,教会还会没有钱吗? 十分之一和奉献是不同的。谁拿去就是教会的强盗,谁守住就是就是教会的贼。
什么奉献呢?十/一拿出来后才加上去的才是你的奉献。圣经几乎没有讲到十/一就是奉献。
因为这本来是属耶和华的。奉献是把你的物交给神,而十分之一是你把神的物交给神。凯撒的物,归于凯撒;上帝的物,归于上帝;你不做,你就该杀。如果教会的人明白十/一奉献,教会不可能没有钱。如果教会不可能没有钱财,这些向外讨钱(或反常的默捐)就不需要了。
有没有一个父亲生了孩子,孩子一直讨吃,那个父亲才怜愐孩子,才给一点呢?当尽的责任,不必别人讲,一定会做的。同样,当给的钱,不必别人讲,自己应该交给神;因为我们不是小孩子了。一个向外邦人讨钱的教会不是kirke(教会),是kirkegård(坟墓)——(荷兰话)。为什么是坟墓呢?因为我们认为上帝是死的,必须向外讨钱。就如其他宗教一样,到处跑默捐,或义卖会。
—唐牧师 问题解答 2005717日)

这就是我presuppose了;当一个教会常常向外讨钱,或接受外面而来的钱时,就如其他宗教似的——神是死的,需要别人来“帮忙”。
这就连结了某地某时,而选举时的政府愿意拨款给教会,而教会不接受,是一个对的选择。从他们的观念来看;当时,教会教导基督徒不接受贿赂(因为当时那地方的政府给于人民一些钱,来“买”票),若教会接受了这笔钱,以后,教会就没有能力教导会友了,最基本连自己的见证都没有。就好像一个吸烟的爸爸教导孩子不要吸烟似的。
Church is contributed by all members, but not belong to anyone but God Himself.
因此,教会的契友,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奉献和做十/一。


Sunday, June 20

Ulu Belaga短宣感言


这次短宣我们去了一个叫Ulu Belaga 的乡下去。这村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一个村落。他们所用的电来之generator;他们所饮用的水来之山上的泉水。因为某公司开发而遭到严重污染,他们所食用的“野味”也减少了,甚至有可能一整天过了却没东西吃。而,他们日常的活动,好像只是在他们长屋跑上跑下,无所事事,悠闲的过日子。
当我第一次进入着村庄时,对我来说最大的惊讶是他们的文化;以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个“没文化”的生活。而我们来之一个不同“文化”的社会进入他们群中,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 culture crush”。 当我在短宣时发呆望着天空时,有个思想忽然跑进我的头脑里。我们来短宣,不只是带福音进来,我们也是带文化进来。例:当我们为他们洗头发时,我们无意有意把一些些关于卫生的“文化”带进他们中。
这里我开始思想基督教的教义与文化使命的问题,我相信这俩是分不开的。简易来说,当我们把“福音”带入一个“堕落了的文化”中时,我们同时也把一个“基督徒的文化”带入这“堕落了的文化”中来影响这个“堕落了的文化”。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工作,若不是神亲自动工,人是不可能靠自己成就的。好像一个讲广东话的广东人进入一个讲福州话的社会中影响全部的福州人放弃讲福州话而讲广东话,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因此,我对宣教士有很大的佩服及敬佩。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这影响带来了很多的文化进步。例如:中国,当宣教士把福音带入中国时,他们也把医院和学校建立在中国;同时,中国的基督徒,也是第一批把中国男人马尾的“文化”剪除。
基督徒思想家,监狱事工创办人寇尔森(Charles Colson)指出:"真的基督信仰不仅是个人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它也不仅是相信一组关于上帝的教条(因为连魔鬼都相信神的教条)。真正的基督信仰是一套了解,透视所有真实(reality)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世界观"。换句话说,基督信仰不只是一个私人灵修,或是感性的、经验层次的投入。它建筑在非常深厚、广大、和谐,而且完整的理论基础上。这个信仰影响了我们思想、行为的每一个层次。不但如此,它也与人类的社会和文化的脉搏息息相关的。我们的信仰主导著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How Now Shall We Live," Charles Colson & Nancy Pearcey,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Inc., Sept. 1999
当我从短宣回来后,我思想了关于基督教的窄门及宽路的比喻。我们都知道进入天堂只有一条路,除了那一条,没有另一条了。亚洲人是一个寻找“道路”的一族。因此我们亚洲出了很多的宗教,如基督教、回教、道教、佛教等。我们是寻求道路的一族,而耶稣的诞生却终止了所有宗教的寻找。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这断定了所有宗教的寻索,而这在门到底有多窄呢?就是那么一条。但是,当我们开始探索这条路时,这窄门的终原则却影响了其它很多很多的原理,却旷阔如窄门后有很大的园亭一样。而进这窄门的钥匙也只有一个,就是相信这位唯一的一条道路。
同时,我也思想;当一个人接受耶稣基督,真的只要“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就能上天堂吗?很常时候,我看到有些信徒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也接受耶稣成为救主;但是,他们的生活好像一个非基督徒似的。而从这个角度看,“只要相信耶稣基督就能上天堂”就成了一个很关节性的借口。是否他们是真的“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呢?还是,他们认为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信仰没有关系?这里又是一个关于信仰与文化关系的问题了。我们服侍的这群Punan民族中,他们的生活和我们大大不同。而他们没有对圣经的完全或全面性的了解,甚至对圣经有个有机性系统的了解;他们只知道,有一位神,他名叫耶稣,他为我们定死,拯救了我们,就那么简单而已。而这与我在读大学所面对的情况不一样,我虽然是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长大,但是,我与神是经过了很久的挣扎,才接受福音及明白福音的伟大性。非常遗憾的是,我真正认识神,不是在本土本地,而是在吉隆坡被很多不同背景及异端的攻击才开始领悟到。
卫斯理也在此言论讲述关于基督徒的“成圣”的生活,一个得胜的生命,是在得救之后一个基督徒应该过的生命。但是,很常时候,我们是否有活出一个得胜的生命呢?这世界上真的有人曾经完全“成圣”吗?若没有,为什么卫斯理会意思到这观点呢?而又为何在他临死前却又承认没有一个人真正的“成圣”呢?这就牵连了关于基督徒圣洁生活的话题了,我就不会再这里讲述多。有位牧师曾告诉我,一个人当他真正了解神福音的伟大性时,他就会自己愿意向往过着“得胜”的生命。“口里承认”就是基督徒信仰在生命上的展现。而“心里相信”就是进入窄门的钥匙。行为乃是信仰所接出的果子,而这果子就能和一个人的“信”产生共鸣,为那人的信仰作见证。
我们的信仰不只是我们个人的私事,它也不仅是个人经验与感性层次的活动,它与我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身为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就是在我们周围活出一个尊基督为主的世界观,而且是建立在神的主权和基督爱的基础上,而不是站在高人一等"我比你好"的优势地位上;乃是活出一个“口里承认”的生命。 而这文化的影响也成为了在未得子民里建立了一个沟通的管道,让人有可能透过基督徒的生命而认识这真理;因此,基督教的信仰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符合人类需要的。同时,那些未得子民也是用这种信仰的道德规范为基础,改变他们的社会环境(基督教神州网,熊璩,2007)。而这……就是一个宣教士应有的精神。
寇尔森说,当他听到一个很受人尊敬的牧师告诉会众,教会的使命就是"祷告,查经,崇拜,交通与见证,以预备基督的再来"的时候,他推动文化使命的意念便更为坚决了。寇氏申明,并非这些训练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信徒只注重这些,就必然忽略了拯救周围文化环境的责任,信仰与道德感便局限于私人的范围,与公开的生活无关。使得我们在学校、公司的所做所为呈现出一种生活方式,而礼拜天上教堂,又呈现出另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基督教近年来最大的错误便是没有认识到,基督信仰是一个全面性的生活体系,它掌握一个人生活的每一部份("Christ and Culture," H. Richard Niebuhr, Harper Torchbooks, 1951)。
  "基督与文化"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论性的题目。从圣经和历史来看,基督曾告诉人他的国度不属於这世界。这似乎否定了整个犹太的宗教与文明。基督徒当时也鄙视罗马文明,而只向往天国。神学家尼布尔(Richard Niebuhr)早年曾对基督与文化的关系做了很仔细的分析(可参考"Evangelicalism and the Future of Christianity," Alister McGraph, InterVarsity Press, 1995)。因此,我相信基督信仰与文化并不一定是对立的,也不是没关系的,基督信仰能力大到一种程度可以成为文化转换的动力。

Friday, June 11

约翰福音7:1—10

为什么耶稣是在35岁时才出来开始他的 侍奉呢?
当时在犹太文化中,35岁是一个人最稳重的年龄,
是一生里发育最高潮的年岁,也是发育最完整的年龄。
而,羊呢,是在1岁时,成长最健壮的时候。犹太人献羊时,也献上1岁的羊。
在他们的观念中,要把最好的献给神。因此,连羊最健壮的年龄也弄清楚。
耶稣也是如此,他不多留世上,不快步离开世界,
却选择了他在世上最健壮的时候,把自己献给神。
这里,耶稣成了很好的榜样给我们,
我们因该把自己最健壮的年岁时把自己最好的献给神。
不要等到老了,退休了,发财了,才把自己献给神;到时,神也不一定会用你了。
耶稣在年轻时,好好在自己的家里训练,把自己的身体练好。
很常时候,我们对神的计划都是模糊的。
神的计划是神的智慧所产生出来的。而人会犯罪是神许可的……
这章节里,耶稣好像偷偷摸摸的,在加利利“游行”,
不愿去Jerusalem 死,好像怕死似的。
耶稣从一开始就愿意去Jerusalem 死,不然,从一开始,他就不会来世上成为人了。
但是,为什么,他选择躲闪那里的犹太人呢?
一个愿意为我们死的耶稣,既然不愿死呢?这要怎样解释呢?
耶稣到底是不是愿意为我们死的吗?在这里,耶稣看起来好像懦夫。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当他犯错时,是容易被原谅的。
但是,当一个人已经成就了一件事,或被别人期望,或注目时,(如政治家,明星等)
每当他不小心做错了,别人就会把你的错看的很严重,甚至成为笑柄。
所谓,人成就大,犯错也大。但一个人对你有很高的期望,他也对你有一定的要求。
回到这金节,耶稣回答的方式很特别,他说,他的时间还未到。
神的时间还未到……深的时间不是人的时间,因此,他的兄弟不明白他,而攻击他。
有时,最反对你服侍的人,可能是你最亲近的人。耶稣也经历了这些……
但耶稣没有狡辩,没有怒骂他们,反而好气好说的回答他们。
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榜样。